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基督徒的生命模式

與主同活
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第16、17節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 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
哥林多後書第十三章第四節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

主耶穌在被買前的那一夜特別為門徒設立聖餐;那杯和那餅,是要我們記念祂的犧牲,為我們捨命贖罪。而聖餐另一種更深層、屬靈的意義就是將主耶穌基督整個生命迎接到我們生命裡。這杯葡萄汁代表祂的寶血潔淨我們所有的罪;這個餅代表祂的身體,祂的生命,就是我們將祂的整體生命吃進了我們的生命裏面。從此,我們相信、知道基督活在我們生命裏面,我們也活在祂裏面,我們與基督同活。

一個信徒有得救的盼望,是因為主耶穌基督已替我們死,化  神的憤怒為福份,改變了我們一生的命運。我們本來應為罪而死,現在卻有了復活的、主的生命。這種與主耶穌基督聯合而有的生命,是現在活着的和已死的基督徒所共有的。主再來時,已死的信徒因為具有基督的生命,也能像基督一樣復活。信徒既已得救,就變成了光明之子,既能儆醒戒備,隨時準備主的日子來到,應該互相勸慰,不但不灰心、不喪膽、不受引誘、不失足,而且能積極地在靈性上不斷成長。

今天作為信徒的都知道到主耶穌基督復活了,但心理上對主再來的日子,似乎已失去了那份臨近感。有些教會中人像非信徒一樣,對死後末日會復活的事仍存有懷疑。有人把復活和靈魂不朽混為一談。須知基督信徒的盼望所以真真實實,是因為信徒能復活進入主耶穌基督的新生命中。我們盼望復活不是僅僅為了可以和死去的親人重見,而應把盼望放在與主耶穌基督的聯合上。

信徒在世應儆醒,行事端正,與新造的人(有基督復活的生命)相稱。主必再來,不要因為人的頭腦不能瞭解便不予置信。基督信徒的宇宙觀建立在對  神的信仰上,宇宙的創造和存在是有目的的;宇宙的主有權柄也有能力改變大自然的秩序;道可成肉身,主耶穌基督死了也能復活。這些是已發生的且有真憑實據的事,已為人類歷史譜出新的一頁。信徒只有這樣相信,才能明白天父 神奇妙的創造和聖經中所描述的人類歷史的終局。

科學所構想的世界十分狹小,容納不下一個以   神為主體中心的宏偉宇宙。在這新宇宙中,不只有物的和歷史的規律,更還有  神的基本道德規律。所以那最後的審判來時,根本無人可以逃避  神的憤怒,但相信、接受主耶穌基督的基督信徒,都要進入主的榮耀裏。所以基督徒應隨時隨地警醒準備。

一個基督徒得救後生命的模式,生活上的教訓(羅馬書第十二章):
1,尊敬領袖;
2,對灰心軟弱的肢體勤加勸告;
3,信徒待人應守原則;
4,信徒生活的正確基礎;
5,聖靈感動的察驗。

信徒在教會裏面有領袖恩賜的,至少要具備四個條件:
1,發乎愛心的勞苦,熱心辛勤事主;
2,關心信徒的生活,學效基督,照顧群羊;
3,勸勉信徒守住真道切勿偏離。
4,勉勵信徒彼此和睦,不可爭吵,以免導致分裂與敵對。

信徒對一切人應持的態度,不但勿以惡報惡,更應積極地以德報怨,以善報惡。一個信徒應該常常喜樂,在患難中也不例外;應恆常不住的禱告,與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經常保持親密交通;更應凡事謝恩,不問遭際苦樂,環境順逆。能靠信心做到才算真正度基督裏的信徒生活。

信徒因為信靠了主耶穌基督主與我們同活,才能做到。而一個信徒因為有基督的生命與我們同活,也有聖靈跟我們同在。聖靈像火,有聖靈同在的人有熊熊烈火般的熱心和熱情,勞力事奉,不會懶惰不作工,不會搬咀弄舌,是是非非,生活也不應太過拘謹,缺失與聖靈俱內的喜樂、禱告和感謝。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需要聖靈的幫助,讓我們大家體驗到主裏(真正)的喜樂。

真信徒應有辨別真假道理的能力:邪惡的禁戒、拋棄;善美的持守,緊記在心,身體力行。這樣才能活出主耶穌基督的生命,靈性也可逐步增長。對凡事經過真理察驗而站不住腳的教訓,不可接納。這裏不是講行為的善惡,而是禁戒各種以聖靈感動為名、非出諸聖靈的邪惡行為和現象。對於信徒之間的軟弱、不明白,應耐心相勸,這有如苦口良藥,縱然不受歡迎,也易被人輕看,但仍勉勵和扶助,應存忍耐,用愛心幫助他們到底。凡此種種,作為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模式。縱然恩賜很多,但作僕人的不可求自己的榮耀,因一切的國度權柄、榮耀全是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的,直到永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