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圣经学习小组

Montreal Bible Study Group

Category: 神學 (page 5 of 48)

詩篇第23篇

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第26-29節

哥林多前書第十一章第23-26節

使徒行傳第二章第46節

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來。

這個表明是怎樣表明?要表明什麼?

基督在被釘十字架前,祂親自為門徒預備這一個“豐盛”的筵席。這首先表明 神為罪人差遣祂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這明白地表示 神愛地上每一個人。

桌子鋪開,上面有餅,上面有杯。這是用來做什麼的?這是天父 神的恩典,恩賜下祂全然憐憫的救贖。這並不是為動物準備的,這是為全人類而準備的食物。這是為人而設的。目的是要人吃這餅,喝這杯。任何人看到桌子鋪開,馬上就明白這時候在準備一頓飯或喜慶的筵席。  神為人預備的救恩已經把基督差遣下來,在主耶穌基督裡有人所需要的,就像餅可以給人充飢,杯可以給人解渴,同樣只有基督才能滿足人類一切屬靈的需要。人要活着,人要平安喜樂,就一定要來挨近 神所預備的,才得生命和喜悅。 神為人豐足的預備,只有在釘十字架的主耶穌基督裡面可以找到。

在創世的時候,先祖亞當與夏娃背棄了 神,變成了罪人。在伊甸園中 神的第一個應許,就是要差遣祂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救贖一切的罪人。  神藉着先古所有的先知,預示差遣基督來世。在這末後的日子,被邀請一齊前來之人,只要打開聖經,相信主耶穌基督,分隔人跟 神中間的幔子就給除滅了。

主耶穌基督是 神賜給人生命的糧。

我們在教會中的兄弟姊妹,要切實明白這個是事實,當你看到桌子鋪開,你就看到一個代表: 神已經在主耶穌基督裡面為人預備了一場甘甜肥美的宴席,這筵席包括了充飢的餅和解渴的葡萄汁。在這裡代表了主耶穌基督的位格,主耶穌基督的人性,就是祂不是虛構,而是一個全然真實百分百人的肉身。這是桌上的餅所教導我們的,祂不是一個幻象,而是和我們一樣,血管中流淌着真正的血,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實在的人,在人性中各樣和我們相同,只是祂完全沒有犯罪。桌上的筵席不是幻像,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為了要表明祂是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人“從前死在加略山上,有血和水從祂受傷的肋旁流下。” 神差遣祂的獨生兒子,就是主耶穌基督, 神唯一的獨生兒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將全人類的罪擔負在祂的身上,作為獻祭而死。

我們知道如果要在得救贖中記得一件大事,我們就要對此時刻有所紀念。餅代表了主耶穌基督的身體,杯代表了祂的寶血,這是祂受苦的標記。沒有祂受苦的記號,就不能表明天父 神接納對祂獨生兒子的贖罪祭。基督在成為我們救主的過程之中,要受盡痛苦。同樣我們的救主在成為我們的靈糧和我們靈魂的救贖主之前,祂必需經歷無法數算的受苦。那在杯裡的,要被壓酒池的人不停用腳踩踏,祂的果汁要被完全擠出。基督要在天父 神怒氣的酒榨裏受擠壓,然後才能成為 神人共喜悅的酒。兩個標記都代表了基督的受苦,每一種分別代表,但聯合在一起它們帶出了死亡的意思——“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

我們若非憑信心接受祂,基督就不會拯救我們。餅若擺在桌子上不動,並不能為人除去飢餓,如果不喝杯中倒出來的,就不能解渴。同樣,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寶血一定要我們憑信心去領受。要靈魂得救,我們一定要相信祂。喫,喝是何等簡單的動作!

神的揀選

詩篇第23篇

  神的揀選

哥林多前書第一章第26-31節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第5節

撒該,作羅馬人的稅吏。他生活在一個很糟糕的城市裡,一個完全陷在邪惡淫亂裏的耶利哥,與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同屬被詛咒的城市,沒有人會想到任何来自耶利哥的人會得救。作為稅吏的撒該,當時也可算是強盜。稅吏在當時是一個特別壞的行業,他们為了讓自己致富而欺騙他人。撒該當時亦可被稱為一個富有的人,他的財富與稅收成正比的增加。當人在富有的時候就不會想到日後的生活有任何的絕望與無奈,但撒該也是在當時猶太人最看不起的一種人。所以當主耶穌要去到他家裡的時候,人們普遍在議論說,主耶穌基督居然在一個罪人家裡作客。

撒該雖然當時很有錢,物資富足,但他心靈裏是空虛的,物質沒有能力填補他心靈裡面的真正需要。當時他有這個衝動,要去親眼看見主耶穌基督。但面對前面的路途有兩個障礙:第一,有這麼一大群的人,他不能靠近救主耶穌基督,第二,他身材特別的矮小,沒有希望可以越過人的頭看基督一眼。沒有別的辦法,他只有趴在樹幹上,才可以看見主耶穌基督。基督並沒有華衣錦服,事實上祂穿得和身邊的人一模一樣。祂穿著一件和普通民众一樣的外衣,從上到下是由一塊布織成的,撒該幾乎不能認出祂來。然而主耶穌基督已經定睛在他身上。基督站在樹下,抬頭向上看,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撒該立刻從樹上下來。基督即時到了他的家裡,撤該立刻成了基督的跟從者,進入天國。

基督立意要去找尋失喪的人。基督不會因為一個罪人任何的身份而有所偏待, 神按着祂的旨意呼召。基督在這個最糟糕的城市裡,從最糟糕的職業中,呼召了這個最壞的稅吏。撒該理應是一個最不可能得救的人,因為他很富有,沒錯,富人和窮人都歡迎來到救主耶穌基督的救恩裏。但當時相信沒有人可以因着撒該的光景,有藉口去絕望。然而這是一件事實,就是蒙召的,按着肉體“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而是“  神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他們在信心上富足。恩典不對人分別對待,富有的撒該從樹上被呼召,他愿意下來,他就立即得救了。

世上有許多人與撒該一樣,爬上了自己好行為的大樹,趴在自己神聖作為的樹枝上,信靠可憐受造物的自由意志,或者心滿意足於世界上的評價,又物質的享受。然而,基督抬頭,定睛看驕傲的罪人,呼召他們下來,基督說:“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如果撒該是謙卑的人,坐在路邊或坐在主的腳前,我們就會驚嘆基督的憐憫。但是撒該在高處那裡,基督抬起頭來看他,要他從高處下來。

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能低頭看一個人,祂是何等的屈尊俯就!但比這更大的憐憫,就是基督抬頭去看撒該! 要 神眼望下來,看祂的受造物,這是憐憫;但基督要如此降卑自己,祂要抬頭去看祂自己所造的一個人,這確實是至極的憐憫了。

神的恩典總是快快的來到,如果今天輪到了你,而你是被 神與主耶穌基督吸引,你就要如撒該一樣,快跑跟從 神,不要再拖延。

明天,後天,這不是寫在時間的年鑒上的。明天,這是寫在撒但的日曆上。明天,它是海中一塊巨石,不知令多少船隻沈沒和被海員的鮮血染紅。明天,是愚昧人的杯。明天,是傳說中藏在地下寶貝,但從來沒有人能找得到。明天,是一場夢。明天,是一場騙局。明天,你會在地獄裡,滿眼涙水,低下頭來看,落在永恆的折磨裏。

基督對撒該的呼召,是同樣對今天每一個罪人的呼召:”撒該,(改上你我的名字)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沒錯,是今天,今天,不是明天!聖經明明告訴我們:“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着心(希伯來書第三章第7-11節)。 ”我們現在想尋求救主嗎?那我們應該立刻說:“現在,要不就永遠不能,我現在一定要得救。”如果今天對你是這樣一個有效的呼召,正如當基督賜下一個有效的呼召的時候,祂說:“撒該,快下来!”所以,兄弟姊妹們,不要延遲,要立刻、現在、今天。

人的安慰舆神的安慰

詩篇第23篇

這樣的話我聽了許多;
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

約伯記第16章第二節

聖徒約伯遭遇家庭巨變,及後身體更有頑疾纏身,他在經歷人生極度的悲痛。當時約伯的三個“好”朋友前來安慰、開解他。但當他聽了朋友的話反而令他更覺孤單和痛苦,他覺得自己在世上找不到一個了解他的人,因此開始詛咒自己早早死去(17章16節)。約伯此時才深切明白,一個人在苦難與及絕望中,周邊人的安慰及扶持都不能除去他心靈的懼怕與徬徨無助。他在極度痛苦絕望中去呼求 神,像其他在苦難中受煎熬的 神的兒女一樣,他所深切渴望的是再次得見父 神的面。他雖然飽受痛苦折磨,但他開口禱告時,並沒有求 神醫治他的惡疾,除滅他身上的膿瘡或使他的兒女從墳墓裡復活過來,或希望從那破壞者的手中得回他的產業。他最緊要,又是最迫切的呼求是"惟愿我能知道在哪裡可以尋見我的 神,能到祂的台前(約伯記第二十三章第3至4節)。

當一個基督徒面對暴風雨來臨之時,  神的兒女不一定立即呼求主耶穌基督,很可能自己試試能不能夠應付或找其他人問意見。而要知道 神的兒女都應趕快跑回家去,立即祈求,與主交通。這是滿有恩典的靈魂所賜特有的屬天本能。這特質驅使約伯在遭遇任何危難之時,都會前去尋求 神的庇護。只是那些以 神為蔭庇的人,才配稱為真正的信徒。不同於假的信徒、偽善的人,當受到 神的管教時,他會㪍然動怒,並如一個奴僕逃避主人責打那样逃避 神。但一個真正屬 神的兒女便不同。他會謙卑感恩地親吻那責打他的手。當 神向他怒目蹙眉時、露出不悅之色時,他會撲在 神的懷裡尋求庇護,找到那杖與竿的安慰。

當一個信徒深陷苦難又無法得到安慰的時候,更加渴望藉主耶穌基督的名與天父 神交通。當日約伯遠遠看見他的朋友走近時,他可能希望他們對他善意的忠告和同情從能減輕他的悲痛。但他們才說話不久,約伯便非常沉痛地對他們說:“你們安慰人,反叫人愁煩。”因為他們的安慰,有如撒鹽在他的傷口上,並點燃他心頭的悲痛之火。給了他的是不去了解及無情的責罵,更如尖銳的刀插入心裏,加深了他的痛苦,他們以前曾經沐浴在溫馨的友誼中,但現在他們竟如此無情的侮辱他,使他飽嘗無情之苦,責備之難。於是約伯別過面孔,離開了他的朋友,不再求人的了解和安慰,舉目仰望天上大能者的寶座,就像一個在飢渴中找尋水源的人。

當然,有時一個身處患難的信徒,承受不了別人的冷酷無情,會不顧一切,快步疾跑到 神的面前去親近 神,但這個時候又好像  神也離棄了他,使他得不到任何的慰藉,這是信徒所面對最慘痛的事。約伯此刻的呼聲是沉痛悲慘的,甚至在他失去了兒女和產業的一剎那,他的呼求也沒有這樣的深沉悲痛。還有什麼損失比失去 神慈愛的笑容與恩典更大呢?在此時,他嘗到了救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那哀痛的呼叫:“我的 神!我的 神!你為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第十五章第34節)。

雖然  神時時刻刻和祂的兒女同在,祂在暗中保護看顧他們,但 神的兒女都不一定能時刻察觉得到 神的存在。雖然信徒肯定 神很愛我們,但我們可能心中感受不到祂的愛。雖然天父 神愛祂的兒女就像愛基督一樣,但在某一時刻我們認為祂離棄了我們,特別祂發怒的時候,也可能把自己隱藏起來。從舊約《瑪拉基書》到新約《馬太福音》期間有400多年,政治和宗教的活動與變遷,可謂層出不窮,多姿多彩。可是從 神的默示與啟示的角度來看,則是完全沉寂一片。

惟願我能知道在哪裏可以尋見 神,
能到他的臺前,
我就在他面前將我的案件陳明,
滿口辯白。

約伯記二十三章3-4節

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
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心意,並要警醒!

詩篇第五章第三節

神的孩子,我們平時的禱告,可能不着邊際,令人困惑,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究竟向 神求什麼。很多時候作為信徒,在他們的禱告當中,有教義的理論和涉及個人經驗的話說了一大堆,但真正懇求 神的話只是寥寥數語,而這些話有時含糊不清,雜亂無章。我們的禱告必需清楚明白。當我們心目中很明顯地有某種需要時,我們才會向 神祈求,所以在祈求時應該十分肯定和清楚,不要轉彎抹角或兜圈子,也不要長篇大論,應直接入題,開門見山。正如亞伯拉罕對 神的祈求:“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創世記第十七章第18節)。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我們的禱告可能是:“但願我們所愛的子女,能得蒙 神的寵愛,就如你對⋯”等等。我們若要為兒女祈求,要什麼,就應該對 神直接訴求,不要兜圈子。

看看聖經記載,雅各對 神的祈禱:“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創世記第三十二章第26節),雅各與 神摔跤,若不得到祝福,就不罷休。天父 神喜歡信徒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信徒面對任何惡劣的環境也不要灰心喪氣 ,祂希望信徒都能夠靠着這信心得勝。但我們必需十分清楚我們所尋求的是為主的榮耀,不是個人私慾,我們方能如此祈求。信徒應有求勝和求成功的意志,但絕不能、不可以自滿,因為求得勝是為了 神。後來雅各得了一個新名字叫以色列(創世記第三十二章第27-28節 )。他瘸了一腿,但登上了靈性的高峰。雅各這樣的信心,這樣直接的對 神祈求,他得到了 神賜給他的祝福(創世記第三十二章第29節)。續⋯

神的揀選與人的選擇

詩篇第23篇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他就賜給你們。約翰福音第十五章第16節

很多去教會的人都會說,我們去教會,因為我們選擇了要認識主耶穌基督。但真實的來說,按着人的本性,人是如此敗壞,如此喜歡犯罪;人從母胎生出來就有原罪在人的生命裡面,而主耶穌基督拯救之道是如此觸犯人的驕傲,如此攻擊人的淫亂,人不可能喜歡,也絕對不會願意喜歡来到基督的面前。

除非命定這救贖計劃的 神要改變人的本質,降服人的意志。

人頑固的意志是人自己的罪,對此人沒有藉口得以開脫,人有罪,因此人不會心甘情願來到主耶穌面前,如果因此他被定罪,因為人不肯來,因為人不願意相信主耶穌基督,因此定罪就落在人身上。如果任由人自己選擇,按照人的本性,是不肯來認識主耶穌基督的,那麼如果人不肯,人怎麼可以得到拯救呢?只是,除非 神讓他肯,那人就可以得救,這就是那位創造人心的 神,用某些奧秘的方法,觸動人心的泉眼,讓人本性流動的方向反向而流。

據此看來,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馬書第九章第16節

  神是擁有絕對主權的 神,祂照自己的旨意作揀選是完全合理的。 神有決定施恩與否的絕對主權,因為這恩典是出自祂。  神揀選以撒和雅各,沒有選以實瑪利和以掃並無不公平的地方。以色列人的被棄絕,不是 神不肯施恩,而是因為他們的不信,自己棄絕了 神的恩典(羅馬書第九章第30至32節)。 神施恩憐憫人,並不是由於人的意願或行為或道德上如何努力,祂決定給便給,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祂全然擁有行動的主權。

因為經上有話向法老說:“我將你興起來,特要在你身上彰顯我的權能,並要使我的名傳遍天下。” 如此看來,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羅馬書第九章第17-18節)

當時法老定意要攔阻以色列人出埃及,法老是在選擇了拒絕摩西的請求,他心裏愚昧,看自己高過 神之後,創造全能的 神才令他心硬的(出埃及記第五章第2節)。人藉著 神顯明在人心裡的道理,可以知道 神的永能和 神性(羅馬書第一章第19至20節 )。但人心愚頑,不單不去榮耀祂,更也不去感謝祂,反自以為聰明,所以  神才任憑他們行污穢的事,去拜受造之物(羅馬書第一章第24至25節),尤如當日行在法老身上一樣,讓人心剛硬,不施憐憫!

  神也絕對不是毫無條件的叫人剛硬不施憐憫。基督的福音一再顯明 神救贖的恩典,但在另一方面宣告世人的罪惡,以及 神對不肯悔改、不肯領受恩典的人所要施行的審判。 神的旨意和祂的大愛藉著聖經指出世人都犯了罪,除了悔改認罪,得到 神的救宥,絕對別無他途可以脫離罪惡,得到救贖。而主耶穌基督就是 神差遣到世上來執行祂這個救贖的旨意的,揀選人的是 神,但被揀選的人,因為 神的大愛而順服在祂的旨意中,得到施恩憐憫。而人得到 神的揀選,  神本身是義的本性,若人靠着對基督的信心,就能得享 神的義,脫去罪而成為義,這絕對不是靠人的善行,而是完完全全靠信心,也就是聖經所說“本於信以致於信”的意思(羅馬書第一章第17節第三章第28節)。

懇請信徒們,不要讓自己成為法老一樣,心裏剛硬!

主耶穌基督親自就近與我們同行

詩篇第23篇

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15-16節

門徒看見復活的主耶穌基督,他們不能認出他來,主復活的身體,雖然仍是釘在十架上的同一個身體,但他們的眼睛迷糊了,居然認不出主耶穌基督。這兩個門徒當時走在一起,在談論主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事情。而復活的基督與他們在同一條道路上,基督親自走向他們,與他們同行。雖然他們都走在同一條路上,但是不是同一個的動機呢?兩個人可能走在同一條路上,但他們是帶着完全相反的目的在行走;兩個人同在一條路上,一個向東走,一個向西走,他們不能稱為同行。一個基督徒犯了錯誤,他就被許多愁苦憂慮而刺痛, 神的兒女若離開了主耶穌基督的道路,他們就等於有康莊大道不走,偏要從旁門左道走下去,從小徑泥濘走下去。如果我們靠我們的自我意志,選擇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就一定要單獨走我們自己的痛苦路了。

當年 神吩咐猶太人通過曠野去到應許地,原本四十天的路程,他們不靠信心,靠自我,被周邊的環境所恐懼。他們每天得到 神所賜的嗎哪以及清水,白天有雲彩為他們遮蔭,晚上有火柱為他們取暖,天父 神眷顧着他們。事實上耶和華 神每天都在與他們同行,但是他們的高傲,他們的橫梗的心,就是天天眼見都不信,總歸四十年都不能離開曠野,而悉數死在曠野當中。

一個信徒可能有極多的罪,然而卻是得救的,有極多的軟弱和不完全緊緊抓住我們自己;但如果我們還時刻活在罪中,那我們在任何地方干犯了 神的命令,我們與主耶穌基督分離的程度就是按著我們犯罪的程度的。罪可能不能把我們殺死,但可以使我們生病,使我們陷入憂鬱中。基督應允與每一個門徒同行。基督是不會犯罪的,如果信徒與基督同行,信徒亦都會遠離罪。

神的兒女們,儘管我們不是因為好行為而得救,我們的得救並不依賴於我們的行為,但要記住,信徒與基督同行,就等於與 神相交,若果與 神相交,我們的行為就顯出我們對 神的信靠。若果不順服 神的命令,就不可能與主耶穌基督同行。若果我們與主耶穌基督同行,聯合在一起,接着的事,就要依靠祂做一切的事,是“所有一切的事”;因為如果在靈魂的事情上,人靠自己和為自己做事,我們就與基督為敵了。因此在每一件事上,信徒都應該眼睛看着主耶穌基督,因為這樣基督和我們的心就一同,我們就與祂相交,與衪同行。

請想想,兄弟姊妹們,為什麼許多基督徒和主耶穌基督沒有相交,主沒有跟他們同行呢?這是因為他們走向天堂的腳步太慢了,他們將主耶穌基督留在後面,他們飛跑奔向這個世界。主怎麼可跟這些既不冷又不熱,又如此漠不關心的人同行呢? 如果基督徒離開了主耶穌基督的道路,從主的道路上後退,若基督仍然用愛的筵席縱容我們,我們就不會認識到我們自己的罪,就會非常願意仍留在罪中;等同一位父親,寬容犯錯的孩子,還像平常一樣表明他的愛,他將棒棍放在一旁,也根本不出一句嚴厲責備的說話,反而像對待另外一位盡責、順服的孩子一樣的愛來對待他,那怎麼可以期待這孩子會放棄他的錯誤呢?若果基督用是非不分的態度去愛我們,同樣給犯罪的人享受,那麼在人犯罪後,就好像從來沒犯過罪,更加肆無忌憚的,繼續活在這些罪中。但若果我們有了復活的主的生命,聖靈亦會內住在我們當中,從這我們會追求並渴求更多基督的旨意,就會越來越聖潔,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的生命。

但如今,有很多去教會的人說:“我們都已經接受了洗禮,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了。”不然,若人走進洗禮池的時候,並没有與基督同心同行,基督也就不可能同人一起行進這個洗禮池中去。所以,二人若不同心,豈可同行呢?在真理裏面,我勸諫兄弟姊妹們,不要作一個假冒為善的人,不要自我為主,要將自己完全交給主耶穌基督,好讓基督與我們同行。願我們都是被列在羔羊的跟從者當中。阿們!

Older posts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