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圣经学习小组

Montreal Bible Study Group

Category: 神學 (page 14 of 48)

天国八福

詩篇第23篇

登山寶訓—天国八福

馬太福音第五章

登山寶訓中記有八福,論講的都是良善生活的標準,是向已經接受了主耶穌基督救恩的信徒所提出的;要求信徒靠賴聖靈的帶領和幫助在行為上活出信心來。信徒憑這些標準,可以知道自己生活的真正光景。

主耶穌基督講的,都是不要依靠這個世界的標準而生活,而是要依靠天父  神的旨意與聖靈的幫助而生活。而當中所指“溫柔的人”與“虛心的人”都是指謙卑受苦的聖徒。因世上的愛是有來才有往的愛,但 “ 神國的子民”的愛是無來亦有往,是以善報惡的愛,是用愛來回答虐待我們的人(路加福音第六章第27至30節)。這就是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愛,這樣的愛作 神兒女的人都應彰顯。

主耶穌基督教導門徒日常生活中的原則,什麼樣的老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世人跟世界學習都得到了世界的標準;信徒跟主耶穌學習,得到天上父 神的標準。一個人要在家裏做好頭領、在社會做好領袖,應先自己做模範。其次,一個人的行為好與壞取決於他的品格;反過來說,行為當然可以反映品格。信徒是聽到主耶穌的話又信靠去實行的人。這種人在審判的日子才站立得住。基督將信徒比喻作“鹽”與“光”,從這兩個比喻可以知道基督的信徒在這個世界上的標誌。“鹽”與“光”是信徒從行為上活出主耶穌基督的精神來。“鹽”擁有潔淨的力量,又能阻慢食物的腐壞,也能增添食物的滋味;鹽若失去味道,等同廢物。信徒應該身體力行主耶穌基督的教訓,服務人群,不隨從世俗,不為私利干犯律法,才不致變成無用,被人踐踏。信徒的生活品質如城做在山上,既穩固又易為人遠遠見到,無可隱藏!

信徒有基督的真道作堅固基礎,理所當然應勇敢作見證,將光照耀(馬太福音第13章第43節哥林多後書第四章第6節)。那創導天地萬物的主,叫光照耀黑暗的天父 神,現在叫主耶穌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在信的人心裏,可以驅走罪的黑暗,讓信者成為新造的人;這讓世人注意到信徒的好榜樣,將榮耀歸給神。續。

登山寶訓

詩篇第23篇

馬太福音第五章

登山寶訓

基督開始傳講福音,福音召集了很多心靈裏面疲憊與飢渴的人去到主耶穌基督的面前聽祂的教導。主上了山,向門徒宣講的教訓,這篇被稱為“登山寶訓”。“登山寶訓”講的是已蒙拯救的人在 神的大家庭中生活上的原則。對猶太人來說,這是“悔改”的最好解釋,也說明了律法的真正精神。

“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第三章第2節)。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第四章第17節)。

基督教人怎樣貫徹律法的真精神,來達到律法所要求的標準。舊約律法的重點在管束人的行為,主耶穌基督的教訓是着重人的行為的動機,要求人自律與人心靈的潔淨。

在“登山寶訓”中所宣示的新生活原則包括:
1,肯定舊約律法是基督國度的正式法典(第19節)。
2,宣告基督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第17節),基督所注意的不只是外面的行為,祂更加看重裏頭的動機。“不可姦淫”是十誡中的第七誡(出埃及記第二十章第14節)。基督將人心裏犯姦淫與實際犯姦淫加以界說。主耶穌的教訓是:看見女人心裏就動淫念的便是犯姦淫。主耶穌並沒有改變 神的律法,只是重申舊約律法的基本精神。
3,基督確立了公義和完善的標準(48節)。在這標準下,人人都是罪人,遠遠達不到 神所定的尺度,人因此不能憑行為得救。
4,人雖不能憑守律法而得救(羅馬書第三章第20節),今天得救的人也不在律法之下(羅馬書第六章第14節),但摩西的律法與“登山寶訓”都是 神所默示的聖經的一部份,“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第三章第16至17節)。

無論是 神藉自然之創造給外邦人的啟迪,或藉着給猶太民族的舊約聖經, 神所要求的道德標準,人都沒有能力達到,故此沒有一個人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稱義。但律法的功用不完全是消極的,律法的積極性可從四方面看出:
1,彰顯 神的完美德性;
2,叫人知道應該怎樣去討 神的喜悅;
3,維持社會的秩序;
4,叫人犯了錯不能、也不找藉口來推卸自己的責任。聖經講述世人都有原罪,世人都犯了罪,所以在第四方面強調了律法的功用。續

主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

詩篇第二十三篇

馬太福音第四章

主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

主耶穌基督受洗禮以後,被魔鬼試探,基督被試探中是有聖靈帶領着的。換句話說,基督是受到聖靈的保護與幫助,所以無論魔鬼用任何肉體、虛榮與世界上的誘惑去試探主耶穌基督,基督裏面有聖靈,聖靈彰顯天父 神的旨意,將魔鬼的陰謀一一拆除,消滅。基督擊敗試探後,魔鬼失敗了,離開了祂。天父 神差派天使來侍候祂。基督開始向全人類展開佳美的腳步,世人的拯救—福音的傳播。這個時候,施洗約翰因為福音的緣故,被拉在監裡。

基督傳道的地方從加利利開始,祂所傳的內容是“天國近了”,“叫人悔改”(第17節)。祂呼召門徒(18至22節),傳道教導,治病趕鬼(23至25節)。

“天國近了”:近了的意思是極為“急迫”的表達,並不是立刻出現的意思。有關天國的奧秘,要向全世界傳福音與教會被建立等等  神的計劃,當時仍是隱藏的,沒有向人透露。主耶穌基督呼召正在打漁工作中的西門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德烈,以及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這兩對兄弟得到主耶穌基督的呼召,立時放棄了他們手頭的工作而跟從了主耶穌基督,開始傳道的工作。可以想像當時這四個門徒有多大的信心,相信他們在生活上和心底裏面都異常疲憊。而心靈的飢渴,得到福音的澆灌,就立刻跟從,並没有擔憂生活上的問題—這就是主耶穌基督福音帶給世人宏大的力量。續

主耶穌基督受試探

詩篇第51篇

主耶穌基督受試探

馬太福音第四章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 對他說:“你若是 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
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著你,
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耶穌對他說:“經上又記著說:’不可試探主-你的 神。’” 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 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耶穌說:”撒但,退去吧!因為經上記著說:
當拜主-你的 神,
單要事奉他。”

於是,魔鬼離了耶穌,有天使來伺候他。

耶穌聽見約翰下了監,就退到加利利去; 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裏。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說:
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
就是沿海的路,約旦河外,
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那坐在黑暗裏的百姓看見了大光;
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 從那裏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 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 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叙利亚全地。那裏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 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坡里、耶路撒冷、猶太、約旦河外來跟著他。

試探是一種考驗。生鐵經過火的鍛鍊才可成為鋼,同樣人要經歷試探的考驗才知信心是否站立得住。

聖經記錄不少魔鬼對人的試探。對基督信徒最具教育意義的有三次。第一次是生活在樂園裏的亞當與夏娃,面臨他們是否配做世界主人的考驗。二人不相信 神的話,屈服在私慾面前,聽信撒但魔鬼的謊言,為後世人類帶來了罪的綑綁與羞辱。從此,美麗的江河大地變色,人從此失去了自由,變成罪的奴僕(創世紀第三章)。另一次是從埃及奴役中被帶領到曠野的以色列民,面對是否有資格作迦南美地的新主人的考驗。 神在那裏用40年的時間苦練這一大群不感  神恩,仍舊貪戀埃及肉鍋的人,看看他們能否真正學到完全倚靠 神、遵守祂誡命的功課(申命記第八章第1至3節)。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在試驗中失敗了。《希伯來書》的作者評述這件事時說,因為他們不信,沒有進入  神要他們進入的真正平安中(希伯來書第三章第16至19節)。及後,這個民族的歷史一頁頁為罪孽所污染,成為一幕幕無限慨嘆的悲劇。

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降世到人間。祂要負起拯救全人類脫離罪的奴役的巨大任務。祂擔當得起嗎?天父 神要耶穌基督受到這個考驗,基督被聖靈引到曠野,這是在肉體極其軟弱的情況下進行的,因基督為這個考驗已經禁食了四十個晝夜,後來就餓了。這是一次極大的考驗,在整個過程中主耶穌基督對 神的信心屹立如山,絲毫未為罪的引誘所惑,完全勝利地擊退撒但,乾淨利落,成為日後一切信靠祂的人能得勝過罪惡的盼望和力量(希伯來書第二章第16至18節)。

基督經過40天長期禁食後,身體極需要食物(第2節)。魔鬼找緊機會,要基督行使祂的權柄,叫石頭變作食物,以滿足個人肚腹的需要。本為   神但道成為人身的主耶穌基督,心裏無絲毫私慾和利己等等的打算;祂告訴那試探人的魔鬼,說人生存並不單靠食物,最重要靠 神屬靈糧食的供應,才能活得“真像人”(申命記第八章第3節)。這正是天父 神當日希望以色列人在曠野忍飢挨餓中應能學到的功課—一個倚靠 神的信心。

魔鬼見物質引誘不了主耶穌基督,轉移利用虛榮來試探祂。它引誘基督要是能在  神的居所(聖殿)的最高處跳下,如基督一點也不受傷,這樣一個大 神蹟奇事,一定毫無疑問地可以向世人證明祂是 神的兒子,那許許多多的人就會來擁護祂。主耶穌基督當然有這力量,可是祂既是 神子,何須靠行神蹟來證明自己?所以祂跟魔鬼說:站在你面前的就是 神,不可試探祂。在《申命記》第六章第16節中,摩西勸誡以色列人,不可再像在瑪撒那樣,居然要求 神顯現奇蹟來證明祂真是 神(出埃及記第17章)。

魔鬼見第二次再失敗,就用世上的權力來試探主耶穌基督,說只要肯向它下拜,與之妥協,一切都賜給祂,基督用同樣的武器,也就是 神的話告訴撒但,人活在世上並不應拜物質、虛榮與權力,而是單一要事奉 神 。基督用 神的話來擊退試探者。那曾引誘以色列人離棄 神而去拜偶像的撒旦,終於在主耶穌基督的斥責聲中無能地走了。

 神的話是無堅不摧的兩刄的利劍(以弗所書第六章第17節希伯來書第四章第12節)。基督在曠野中身、心、靈都受到試探。主耶穌基督當日用聖經的話擊退鬼王撒但,這賜給今天的信徒也可用這把利劍完全戰勝魔鬼、物質、虛榮、私慾所帶來萬般的試探和引誘。主耶穌基督在心靈、話語和行為上,都證明祂是完美無缺,毫不沾染罪,也絕不會犯罪;祂更忠於天父  神的交託,全無疑惑又信心如山。惟有這樣一位救主耶穌基督才可以用祂無罪的生命來救贖有罪的人,救我們脫離試探 (希伯來書第二章第18節第四章第15節)。所以,人惟獨信靠這一位道成為人身的主耶穌基督才可以不為罪所綑綁,不讓魔鬼有所作為,不受私慾所引領。續。

福音的開始

詩篇第51篇

佳美的腳蹤-福音的開始-人類歷史的逆轉

馬太福音第三章: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說:“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
預備主的道,
修直他的路!”

這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那時,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並約旦河一帶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在約旦河裏受他的洗。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旦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 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 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 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福音的開始是在猶太的曠野,這是包括死海西岸和約旦河下游東西兩岸的野地。這些地方混雜了不同猶太的宗教。

主耶穌基督佳美的腳步傳道之先,首先由施洗約翰的佈道和施洗開始。天父 神先用施洗約翰作福音的先頭工作,他所傳的訊息與主耶穌基督最初傳道完全相同,都是要以色列人“悔改”,因為“天國近了”。“悔改”是人從罪惡的道路中回轉,歸向天父 神,確立  神與人所立的約,“悔改”更加是人清楚明白自己罪的本相與及了解 神的聖潔。“天國近了”是指 神對世界的管治。而施洗約翰對人施悔改的洗禮,只施洗一次。這是福音的起頭,從主耶穌基督降世到 神宣布在地上的統治即將開始的好消息,一個道德倫理純全,永不改變的新國度在地上將會全面展現。這是舊約眾先知所預言的中心,但凡要進入這個新國度的必須悔改,存純潔的信心,行公義正直的道路。

法利賽和撒都該是當時猶太社會中對立的教派。“法利賽”在希伯來文指為“分出來的”意思。猶太人結束被擄生活,回歸故土之後,先知職事中斷,於是有被稱為“聖者”的人興起。這些人敬畏神,勸導大家遵守律法。這個運動到主耶穌基督時代已趨於式微,后蛻變成“法利賽”黨人的墨守成規,拘泥傳統,堅持前人作的解釋,有 神授律法同等權威(馬太福音第十五章第2至3節馬可福音第七章第8至13節加拉太書第一章第14節)。法利賽人大都敦品勵行,克己自制,有宗教熱誠,但也更自義(路加福音第十八章第9節)。撒都該人屬祭司階級,但他們否定天使,否定其他靈界事物和神蹟,尤其不信肉身復活(馬可福音第十二章第18至23節使徒行傳第二十三章第8節)。他們和公會大祭司沆瀣一氣(使徒行傳第四章第1至2節第五章第17節)。撒都該人本身沒有明確的教義。

因生命的痛苦與無望、心靈的空虛與混亂,人心裡都渴望找得到一個解決的方法。當福音起頭的時候,很多人都受到感動,到施洗約翰那裏,承認他們的罪,願意悔改,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當中混進了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約翰嚴詞譴責他們,因為他們心術不正,前來接受洗禮,只是當一個宗教儀式,並沒有明白洗禮的重大意義。這等人並沒有願意悔改的心,受洗以後,還是犯罪滔天、作奸犯科、喜愛淫慾、不止貪婪,不是真正的悔改,“並沒有”從罪的當中“回轉”過來。約翰嚴勵責備他們:別以為進了教會,還在罪中,將來就可以避過聖潔全美的 神的審判。施洗約翰要人明白,“彌賽亞”到來固然是為了拯救,但也要審判。果農將不結“好果子”的樹連根砍了,拋在火裏燒乾淨,絕不留下。麥子在打穀場上打過以後,麥粒和糠粃仍混在一起。農夫用簸箕把二者一同揚起在風中,麥粒落下,糠皮吹在一旁。麥場剩下乾乾淨淨沒有了糠皮的麥子,可以收在倉庫裏;人用火把沒用的糠燒掉。同樣,彌賽亞要用審判把悔改和不悔改的人分開,悔改的接納在天國裏,不悔改的要受“不滅的火”–永遠的刑罰。

“約翰的洗”代表人認罪悔改,得 神饒恕。主耶穌基督無罪,本不用受洗。祂受約翰的水禮是為了“盡諸般的義”。主耶穌基督所說的“義”或“禮”是甚麼呢?“義”是指接受了洗禮的人在生活上應做到的標準,應達到的合宜的尺度。主耶穌基督接受約翰的洗是公開承認這種標準與尺度對祂和對眾人同樣有效,無分彼此。這也是天父 神的旨意,基督要來實現(盡)它。聖靈降在聖子主耶穌基督身上,基督可以有能力展開傳道的工作;聖父的聲音見證主耶穌基督是祂的愛子。“聖父”、“聖子”與“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理在這裏清楚顯露。

Older posts Newe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