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11-32節)
主耶穌基督親口說了一個比喻:一位父親很有錢,他有兩個兒子,但看起來兩個兒子與父親的關係都只是身在父親身邊,而心是遠離父親的。小兒子想盡辦法離開父親,因為他不要受父親的管教,他要任意妄行,他道德淪亡,他沈迷色慾,揮霍錢財,愛好享受世界上一切慾肉的觀感。我們從基督耶穌的比喻可以得知這個小兒子反叛,忤逆無比,對父親满怀怨恨。他只是想從父親手中得到他認為應得的錢財,小兒子認為父親所有的,他是理所當然應得的。當有這個態度的時候,錢財對他根本是無用!他不懂得珍惜錢財,他只懂得揮霍無度,花盡了一切,最終只得在外面流浪,吃盡了苦頭,身心靈都受到嚴重的痛苦,他這才覺悟、痛悔。對於這個小兒子濫用金錢,時間,甚至自己的身體,他周邊的家人以及朋友都知道他是錯了。甚至他自己都知道他的忤逆,違反道德觀,他容讓罪在他生命中擺佈。他惡毒的行為一目了然,最後他知道自己的偏差,罪孽的行為只能令他得到一個悲慘的下場,他忽然之間醒悟過來,回心轉意,要回到他滿有憐憫,恩典豐足的爸爸身邊。這個小兒子的遭遇與及經歷,從淪喪,失敗而至回轉過來,得救,得饒恕,我們都很容易體會以及明白。
對於一向在父親身邊的這位大兒子,我們真的很難明瞭他迷失的心態。他是一個做正事、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勞苦工作、凡事親力親為、不懶惰的兒子。相信他在父親以及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個非常孝順以及盡忠職守的兒子。從外表看來,這是一個無可指摘的兒子。 但當得知這個失喪的兄弟從外面帶着一個痛苦的心靈以及身軀回到家的時候,他就忽然之間嫉妒起來。他的憤恨、驕橫、冷酷、自私,忽然完全形諸於外。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一向深藏於內心中,但是這一個憤恨不平的罪孽一天天強大起來,霸佔了他的心靈。這個大兒子的真面孔揭發開來,他不單止埋怨父親,他甚至乎批判他父親,要命令他父親怎麼去處理他生命中的事情。
主耶穌基督親口說出來的這一個比喻,像不像今天在教會裡面兩種不同的基督徒?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一些平時非常信服,聽教聽話,敬虔的信徒,原來內心真正的一面都是一個反叛與忤逆的兒子。
當我們在教會之中,最初領受真理歸主的時候,覺得天父 神與主耶穌基督給了我們很多的祝福,但久而久之,我們將這些祝福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慢慢下來,我們的心靈就開始麻木,不把這些祝福當一回事。讓我們來檢測一下:這兩個兒子都生活在父親的身邊,小兒子是明顯的感受不到父親對他的愛,他更加認為生活在父親身邊是充滿壓力與種種限制 的。他雖然身在父親身邊,但心是遠離父親的,所以他反叛,要離開父親,這些事情非常容易看出来。而大兒子雖然也身在父親心邊,但是心懷也是遠離父親的。他靠自己盡心盡力做一個好兒子,一個盡職盡責的管家,但是這一個作法令他深感壓力重重,覺得只是一個奴隸,並沒有享受到真正與父親的關係,他亦沒有進入到父親的心懷當中。大小兒子對父親的態度都是一模一樣,小兒子是要求父親給他想要的東西而離家出走,他的反叛人人都看得到。但平常做正事與公義的大兒子,當真面孔揭開來的時候,他憤怒、批判、譴責、偏執、嫉妒,甚至要命令父親怎麼處理他生命中的事情(第28至30節)。
從這裡,我們看得見兩個兒子都生活在父親的身邊,但並沒有進入父親的心懷當中。小兒子明顯的反叛,是要從父親手上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覺得這個是作兒子理所當然應得的。而平時又孝順又勤力在家的大兒子的作法都是一模一樣。他盡力所做的“好人”,卻內心存着重重的壓力,同樣他也是想從父親手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看見小兒子的敗壞與及他的悔悟。但是令我們很震驚的是,居然這個一向守正、公義、順服聽話的大兒子,內心裡居然充滿苦毒、怨恨以及批評。
這两个兒子都是迷失的浪子,他們兩個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時候我們以為進了教會,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一定要祝福我們,但我們得到祝福以後,久而久之認為祝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就變成了心靈麻木,在不當祝福是祝福的時候,“祝福就不是我們生命裡面的祝福”。大小兒子都是受到自己的種種限制而困乏受到傷害。兩個兒子都不接受父親的權威想盡方法去脫離。這兩個都是浪子,我們像哪一個,還是兩個都“似曾”相識?我們身在教會,但從來沒有進入到天父 神的心懷中。像是小兒子?知道有 神,但還是故意犯罪,仼意妄為。像是大兒子?假冒為善,心裏充滿怨毒。
我們去教會是要得到什麼回報?我們只要進入教會,救恩自然就理所當然得到了- 縱然我們還是為匪作歹?我們是要跟主耶穌基督學做好人,但壓力越來越大,那基督只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我們的救主了。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