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是一本智者所說的智慧話集錦,是關心個人的命運的書。書中從對耶和華天父 神的信仰來透視人生實際經驗,因此能看得更真切,影響也更深遠;書中能從聰明與愚昧的對照進到善與惡、真與偽的選擇。這樣便把觀察提升到了靈性的層次上,承認只有耶和華 神才是智慧的本體、根源、與知識的開端。
“箴言”也具規誡的意思,總括目的在教導人處世哲學、道德規範和生活教訓,而以“智慧”一詞來概括,要人得到的不是普通知識或才智,而是懂得甚麼才是人生正道,並能身體力行。人應追求真“智慧”,因“智慧”是人日常生活之道,這並非某一個民族所專有,凡是肯尋求的人都可以得到。
在《箴言》中雖然很少直接提到造物主天父 神,但書一開頭便清楚指出,“智慧”使人有智謀處事公正、正直,在生活中有知識和謀畧,是 神賜給人的恩惠。賜智慧的 神儘管不隨時隨刻參與、干預人的日常生活,但祂無時無刻都在暗中看顧。天父 神造人又造世界,定了給人類生活和生命的規律,命定了宇宙、日、月、星辰運作的軌道和秩序。人尊敬 神,領受祂的訓誨與教導,專心信靠祂,行在祂旨意的道路上,是得到智慧的首要原則。人“敬畏 神”才能越來越深入認識、瞭解祂。人若願意和 神保持親密的關係,就能獲得極大的智慧,邁向人生極致的頂峯。人的籌謀,物質財富的力量,對人的倚靠,都必歸於無有,只有相信並倚靠 神的人才能立定。
這些都是信心的功課,這信心建立在 神的應許和人與 神的關係上。天父 神作我們的父,我們是祂的兒女, 神是“我”的 神(第三十章第7至9節):
我求你兩件事,
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賜給我:
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
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
賜給我需用的飲食,
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
耶和華是誰呢?
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
以致褻瀆我神的名。
所以,正如第三章第12節裏所說:“耶和華所愛的,祂必責備,就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
箴言是把人的智慧放在 神的智慧中作透視,是引領人在靈性層次上剖釋人的智慧。 神並不積極參與、干預人生, 神留給人自己作出自由的抉擇,來決定人自己的命運, 神只負責在後面作賞與罰。此種人生哲理,就算不信 神的人一樣可以接受。這正好說明一件事,《箴言》中所講述的是人生活的基本模式,是人生經驗的累積與結晶。所以《箴言》不但能幫助聰明人,也能啓發愚直人(泛指不能作出正確道德抉擇的人),使人可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所羅門王以智慧聞名於當日世界,他得到 神賜予的極大智慧,超過所有人,無人能及。
“箴言”一詞不單指格言、諺語,當中還包括聖哲論道之作,包含對人生的觀照和發明,以及謎語和警句。 神告訴人明白《箴言》可得智慧(第1,2節),越明白越多得智慧(第5節)。一個“愚人”不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抉擇;像《路加福音》第十二章第16至21節所記的那個財主, 神稱他為“無知”,並不是說他是頭腦遲鈍,而是說他缺乏判斷力,思想不成熟,對生命不肯深入探究其真義,而眼目短淺向目前。
《箴言》作者勸告人要“敬畏 神”(第一章第7節):“敬畏 神”是尊重、尊敬 神,甘願接受祂做主,聽從祂的話語,但心裏並没有懼怕,反而滿懷敬愛與喜歡。“敬畏 神”不單僅是正確的思想原則,也是與天父 神建立正確關係的首先條件。“知識”的極致是能跳出對事物狹隘和部分短淺的認知,進入到對宇宙萬物的主宰天父 神的完全體認中,靠着跟 神的親密關係的建立,得到真正的全面的知識。這才是“智慧”,是愚妄人全然辦不到的,因為他們恨惡知識(22節),不喜歡受管教(第十二章第1節),單靠自力不信靠 神(第二十八章第26節),也就是瞧不起智慧。
“敬畏 神”是信仰生活中的美德。相對地,要得“智慧”必須從“敬畏 神”、完全順服信靠祂才可得,因此不是技巧、聰明或智能,而是從真正信仰中得到的道德的美質。
《箴言》第一章的作者將兩條路擺在年輕一代的面前(4節—使少年人⋯),他(我們也)盼望年青人(兒女)走正路的心急切躍然於紙上,又為他們鋪陳利害,說明人種(做)甚麼就收甚麼的道理。勸勉信靠 神的人為善能得的獎賞(華美和受人尊敬),是聽從訓誨、守法則所結的果實。這條路的吸引力遠遠不若第二條路(第10至14節),因為後者來得容易,而且可以“大家同分… 共用一個囊袋”,當然十分之刺激與熱鬧。但作者其後指出、點明人走在世界物質路上的後果,世人尤如只顧啄食眼前食物的雀鳥,終歸難逃被捕的厄運,只顧行惡的惡人(不敬畏 神的人)所得到的是眼前短暫的,但所喪失的乃是靈魂⋯永遠的(“奪去得財者之命”)。
人若執迷不悟,有公平與慈愛不要而去換取眼前物質與財利,無疑最終只會變成一個貪婪的奴隸(第17至19節)。作者用模擬人法寫出“智慧”(第20至33節)。這聲音已不單只是父母在家中對兒女的訓誨(第8節),而是在人聲鼎沸的街市上和熙來攘往的城門口(“寬闊處”)的呼喚。這相等於今天主耶穌基督的福音傳遍地上,隨處可見祂佳美的腳蹤⋯主的教會,人人都可參與。
智慧絕對不是小數人的專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得到、人人都需要的美德。因為這是生命之道和生活的法則。作者在作出緊急呼籲之後,而後是一片惋惜,因為他呼喚,他伸手邀請,却無人理會,更無人聽從(第24至25節)。他“發笑”、“嗤笑”,並非幸災樂禍,而是心裏難過與遺憾,笑其(慨嘆)此等人何其愚蠢,竟明白後果的嚴重性,但是都寧願選擇滅亡之途。他善言相勸但遭拒絕,只有眼巴巴看着他們自食其果(第31節)。但是“智慧”仍不放棄努力,再把兩條路清楚陳明,不停呼喚、懇請世人棄惡從善(第32至33節)。人若願意接受“智慧”,天父 神說:“將我的靈澆灌⋯將我的話指示你們”。
“智慧”就如不斷湧流的泉源,但凡願意接受的,一定可以從這泉源得到完全的滋潤和力量;得以安居樂業,家庭平靜,不受任何邪惡與災難困擾(第33節)。
今天,天父 神藉著道成肉身的 神子、世人的惟一救贖主主耶穌基督道出了天父 神的旨意(約翰福音第三章第12節)。天父 神要世人能得見 神的國,人只有相信主耶穌基督才可進入得到永生。“信”這個字不停在聖經裏出現,特別在新約裏,“信”不單單是指人在理智上對事實的承認,也指對人或事物的執著、持定、堅守、交託和無疑的相信與倚靠。因此“信”不光是頭腦的接納,更是思想與心志上的肯定。從舊約聖經的《箴言》到新約天父 神都一直耐心地不停呼喚世人離惡行善,追求真智慧,得與祂建立一個全新親密的關係。
《約翰福音》第三章第16至21節,天父 神的恩典指出人有兩條路走:
1,是接受道成肉身的救主耶穌基督,認罪悔改,重生(得永生)離惡歸義;
2,不接受、放棄基督的救贖,自己承擔罪的結果:永遠與 神隔絕,死後步入滅亡。
“滅亡”是不含喪失知覺或知覺停止活動的意思,即因犯罪受的滅亡的刑罰,是絕對在有痛苦知覺下一直到永遠不止息的!在這幾節經文中彰顯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的恩慈和憐憫,是全部福音要旨的縮寫,把人能得的“福”與“禍”,“生”與“死”的道路清清楚楚放在人的面前與腳前,呼喚全人類作出抉擇。
天父 神的愛不只限於祂的選民,而是全球的人都包括在祂愛的裏面。天父 神把祂唯一的愛子賜給世人,祂不但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父 神還要基督為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人的道路因此可以不是滅亡,而是永生,因天父 神執意要救一切“信靠”祂兒子主耶穌基督的人,要求人接受、相信、倚靠主耶穌基督,能認罪悔改,重生得永生,從今生開始,可以進入到那永存的 神國裏去。人與天父 神的親密交通因信靠主耶穌基督而可以永續。
兄弟姊妹們,你作出了“智慧”的抉擇沒有?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