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圣经学习小组

Montreal Bible Study Group

Month: January 2016

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

詩篇第51篇

主耶穌基督寫給老底嘉教會的信

“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 神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我勸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又買白衣穿上,叫你赤身的羞恥不露出來;又買眼藥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見。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示錄第三章第14-22節)

老底嘉教會當中的信徒不是沒有信仰,但在敬虔上並不積極;他們不冷,但也不熱;他們不是外教徒,但他們也並沒有真信;他們不行惡,但也不行善;他們並不聲名狼藉,但亦沒有在聖潔上名聲顯著;他們不反對福音,但並不捍衛福音。他們並不固執,處處包容教會。他們謹慎、中和、避免偏激、狂熱,受人尊重。他們並不固執,所以厭惡激勵與責備。他們有禱告,有聚會,有團契。他們說,去教會,是應該安靜地渡過,說教會不是解決人罪的地方。他們非常謹慎地祈禱,害怕觸碰到別人甚至自己的痛處,他們害怕別人激動。他們的禱告沒有內容。他們認為教會中一切的安排都要規規矩矩,按時按刻,連講道時間部份都分秒不差,不應多也不可少。他們不會去想勸勉或責備別人,也對人的痛苦視若無睹,通常只會說“為你祈禱”。他們沒有活力,也沒有熱心,但對熱心的認為是過於庸俗。他們的教會有學校,有查經班,有講道班,有各種各樣的團契;但大部份的時間他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關心多的是肚腹與世事。但是他們也覺得沒有這些也無大礙,因為他們知道根本顯不出精力來,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他們有牧師,執事和長老,這些人應該是教會根基的柱石,但這些人真的是“柱石”-只是站立原地,靜止不動,不表露情感或動作。牧師通常會被認為是教會中的天使,但若果是這樣,牧師的翅膀是被重重的剪斷,因為他們並沒有傳主耶穌基督永生的福音而飛得太遠。他們可能非常有口才,能雄辯滔滔如閃電,但他們並沒有點燃救贖恩典的大光,也沒有把黑暗的人心點燃。在這樣的教會當中,事情發生總是三心兩意,各有意見去行,如無精打采,半死不活的樣子去行。仿佛做與不做都不要緊一般;但他們做事講求體面,富人家不好去得罪;痛苦的人不去觸碰,讓他們得不到安慰;好人不會太被疏遠;讓所有事情都在面面俱圓中妥善安排;他們喜愛從善如流,總之要讓每一個都皆大歡喜。覺得對的都做了,更認為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的做到。縱然他們當中什麼也沒有得到,但他們不至於冷淡到不去教會,他們也不放棄教會的職分和地位。他們也不停止聚會或抗拒福音;他們也不認識錯誤,也不引領人悔改。他們不會為真理大發熱心,也不為人歸正熱心,不會為聖潔發熱心。又或他們火熱不夠,燒不盡他們罪的枝葉。又因熱心不夠,連撒但都不會對他們發怒,都離他們而去,認為根本不需要浪費時間去試探,攻擊他們。因火熱不夠,不足以在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的祭壇上成為活祭。

基督稱這為不冷不熱。這是一種非常恐怖的光景,表面上這些教會是穿載上上好的名聲:是一間平和,不會有紛爭的教會。然而他們把教會變成了一個黑暗罪惡的大溶爐,一個虛謊的場所。別的教會會說:看他們多麼興旺,人數天天在加增,羨慕他們為 神做了很多的大工。但外邦世人看教會跟世界沒有不一樣的行為,教會中人也不是過聖潔的生活,他們魯莽行事,為人缺乏真敬虔,禱告,行善和熱心。這些人自己在教會裡也上當受騙。這真的是非常糟糕的事,因此引領世人對主耶穌基督的聖名,對基督教的信仰作出嚴重不實與錯誤的判斷。因為他們會將所有這些毛病都堆在信仰的身上,世人大聲怒吼:這一切都是一台戲,鬧劇而已,基督徒口中所謂的信仰,只不過是表面的功夫而已,基督徒都是假冒為善的真正偽君子!

然而,主耶穌基督對老底嘉教會的信當中,最後有勸勉以及責備與管教,基督願意我們每一個都悔改,回過頭來,得以進祂為我們預備永生的盼望,“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示錄第三章第22節)。”

浪子的比喻

詩篇第51篇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11-32節)

主耶穌基督親口說了一個比喻:一位父親很有錢,他有兩個兒子,但看起來兩個兒子與父親的關係都只是身在父親身邊,而心是遠離父親的。小兒子想盡辦法離開父親,因為他不要受父親的管教,他要任意妄行,他道德淪亡,他沈迷色慾,揮霍錢財,愛好享受世界上一切慾肉的觀感。我們從基督耶穌的比喻可以得知這個小兒子反叛,忤逆無比,對父親满怀怨恨。他只是想從父親手中得到他認為應得的錢財,小兒子認為父親所有的,他是理所當然應得的。當有這個態度的時候,錢財對他根本是無用!他不懂得珍惜錢財,他只懂得揮霍無度,花盡了一切,最終只得在外面流浪,吃盡了苦頭,身心靈都受到嚴重的痛苦,他這才覺悟、痛悔。對於這個小兒子濫用金錢,時間,甚至自己的身體,他周邊的家人以及朋友都知道他是錯了。甚至他自己都知道他的忤逆,違反道德觀,他容讓罪在他生命中擺佈。他惡毒的行為一目了然,最後他知道自己的偏差,罪孽的行為只能令他得到一個悲慘的下場,他忽然之間醒悟過來,回心轉意,要回到他滿有憐憫,恩典豐足的爸爸身邊。這個小兒子的遭遇與及經歷,從淪喪,失敗而至回轉過來,得救,得饒恕,我們都很容易體會以及明白。

對於一向在父親身邊的這位大兒子,我們真的很難明瞭他迷失的心態。他是一個做正事、順服、盡責、守規矩、辛勤勞苦工作、凡事親力親為、不懶惰的兒子。相信他在父親以及所有人的眼中都是一個非常孝順以及盡忠職守的兒子。從外表看來,這是一個無可指摘的兒子。 但當得知這個失喪的兄弟從外面帶着一個痛苦的心靈以及身軀回到家的時候,他就忽然之間嫉妒起來。他的憤恨、驕橫、冷酷、自私,忽然完全形諸於外。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一向深藏於內心中,但是這一個憤恨不平的罪孽一天天強大起來,霸佔了他的心靈。這個大兒子的真面孔揭發開來,他不單止埋怨父親,他甚至乎批判他父親,要命令他父親怎麼去處理他生命中的事情。

主耶穌基督親口說出來的這一個比喻,像不像今天在教會裡面兩種不同的基督徒?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一些平時非常信服,聽教聽話,敬虔的信徒,原來內心真正的一面都是一個反叛與忤逆的兒子。

當我們在教會之中,最初領受真理歸主的時候,覺得天父 神與主耶穌基督給了我們很多的祝福,但久而久之,我們將這些祝福當作是理所當然的,慢慢下來,我們的心靈就開始麻木,不把這些祝福當一回事。讓我們來檢測一下:這兩個兒子都生活在父親的身邊,小兒子是明顯的感受不到父親對他的愛,他更加認為生活在父親身邊是充滿壓力與種種限制 的。他雖然身在父親身邊,但心是遠離父親的,所以他反叛,要離開父親,這些事情非常容易看出来。而大兒子雖然也身在父親心邊,但是心懷也是遠離父親的。他靠自己盡心盡力做一個好兒子,一個盡職盡責的管家,但是這一個作法令他深感壓力重重,覺得只是一個奴隸,並沒有享受到真正與父親的關係,他亦沒有進入到父親的心懷當中。大小兒子對父親的態度都是一模一樣,小兒子是要求父親給他想要的東西而離家出走,他的反叛人人都看得到。但平常做正事與公義的大兒子,當真面孔揭開來的時候,他憤怒、批判、譴責、偏執、嫉妒,甚至要命令父親怎麼處理他生命中的事情(第28至30節)。

從這裡,我們看得見兩個兒子都生活在父親的身邊,但並沒有進入父親的心懷當中。小兒子明顯的反叛,是要從父親手上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覺得這個是作兒子理所當然應得的。而平時又孝順又勤力在家的大兒子的作法都是一模一樣。他盡力所做的“好人”,卻內心存着重重的壓力,同樣他也是想從父親手中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看見小兒子的敗壞與及他的悔悟。但是令我們很震驚的是,居然這個一向守正、公義、順服聽話的大兒子,內心裡居然充滿苦毒、怨恨以及批評。

這两个兒子都是迷失的浪子,他們兩個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多少時候我們以為進了教會,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一定要祝福我們,但我們得到祝福以後,久而久之認為祝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就變成了心靈麻木,在不當祝福是祝福的時候,“祝福就不是我們生命裡面的祝福”。大小兒子都是受到自己的種種限制而困乏受到傷害。兩個兒子都不接受父親的權威想盡方法去脫離。這兩個都是浪子,我們像哪一個,還是兩個都“似曾”相識?我們身在教會,但從來沒有進入到天父 神的心懷中。像是小兒子?知道有 神,但還是故意犯罪,仼意妄為。像是大兒子?假冒為善,心裏充滿怨毒。

我們去教會是要得到什麼回報?我們只要進入教會,救恩自然就理所當然得到了- 縱然我們還是為匪作歹?我們是要跟主耶穌基督學做好人,但壓力越來越大,那基督只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我們的救主了。

住在我裏頭的罪

詩篇第51篇

若我所做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 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願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裏頭的罪做的。羅馬書第七章第16-20節

我們今天去教會,我們當然願意照自己的方式以及選擇去敬拜 神和獻祭給 神;我們願意得到心靈上的平安;我們願意脫離死亡的恐懼;我們願意得到快樂不憂愁;我們願意得到婚姻美滿而不會離異。但是,我們不願意接受主耶穌基督祂為我們捨命的贖罪祭;我們不願意撒種,卻要收割;我們不願意服侍主人,卻要得到工價。

我們今天腳步踏進教會裡面,當然有很多事情是願意從信主耶穌基督裡面得到的;但是,我們願意要得到的東西,就是不願意付上代價,不要犧牲。這等於一個人知道一份工可以給他賺很多錢,但是他又懶惰,不想花時間上班,就是坐在家裡面,而希望得到這一份工的工錢,這個可以嗎?當然絕對不可能!我們一方面喜歡自行其道,任意妄為,不接受羔羊為我們捨命的獻祭,更不要和羔羊同在;一方面卻想得到從天上而來順服的賞賜。

這就是一個去教會的人常常活在罪中,却想得到永生的盼望。“罪”是一種強橫的力量:它專橫、它暴虐、它殘酷,它住在人肉體內,左右人的行為。人陷溺其中,在罪惡橫暴力量下面做奴隸,痛苦萬分。一個人行在罪中,罪和愁苦肯定早晚會走在一起。因這一对儿本是孿生兄弟,從一出生就結合在一起,並沒有分離過。人要行在天父 神的旨意中和主耶穌基督道中的生命,才會得到平安與喜樂,而盼望跟著就會來臨。

但我們不要順服於 神的旨意下,偏要與 神作對與申辯,所以當受苦的時候,我們就會在咆哮的言詞中表現出來,內心苦毒,彰顯無遺(創世記第四章第5節)。我們又在犯罪當中,不單止不知悔改,離開罪行,回歸到天父 神通過主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中。我們心裡開始堅硬如鐵鋼,但又要求不要刑罰太重;又已經立定心意,要離開主耶穌基督的救恩以及天父 神的面,面對地獄之門一步一步走近(創世記第四章第13-16節)!

信心與行為

詩篇第51篇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就是照父 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並且得著你們信心的果效,就是靈魂的救恩。(彼得後書第一章第1-9節

人說“認識”一樣事情,意思即是說他對這件事情有比較深入而完全的“知識”。而當時以色列人的諾斯底派心目中的“知識”,是有關宇宙構造、世界的創造、以及 神的本性等隠秘奇詭的說法,認為人得救是脫離屬物質的邪惡軀體,所倚靠的不是對基督耶穌的信心,而是靠隱秘的知識。這又代表今天的教會,很多現象都是這樣。

“傳道人(?)”很多都着重於宣講宇宙創造的奇妙無比、 神深不可測的知識與本能,不斷從科學的角度去探討,而不努力傳揚主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往往將台下聽講的信徒引進一個求知於科學與知識的混合體,信眾對於台上傳道人所講高深莫測的創造與知識,聽到如痴如醉,卻忘卻了罪人得救的真理,更可能將主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丟在十萬九千里雲霧之外。

作為一個基督信徒,我們必需要知道,唯有“真正認識”主耶穌基督才能得到恩惠平安和那永遠的國。只要能認識那召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靈性生活上所需的一切,祂都能賜給,人無需從神秘的玄學中去求。

從開始認識主耶穌基督,祂應許我們得以脫離因世上情慾而來的敗壞(第4節),更可以享受 神的性情;也就是藉着聖靈,天父 神可以住在我們的裡頭, 神的榮耀顯在我們的身上(羅馬書第八章第18節), 我們與 神的生命有分(約翰福音第一章第12-13節第14章第16-17節加拉太書第二章第20節 )。這應許是給予每個信徒的。而作為一個“真正認識”主耶穌基督的信徒,一定必需經歷德行與靈性的增長過程,成為在基督裡能不停結果子的完美生命。這包括最基本的信心(對天父 神的信靠)、德行(在道德上面的美善)、知識(認識天父 神的智慧)、節制(能自制而不放縱)、忍耐(對基督堅定不移)、虔敬(表現在生活中的對 神的恭敬)、愛弟兄的心(對主裏的人的關懷)、愛眾人的心(基督徒美德的最高境界是能愛眾人,做到像天父一樣完全:意思即是能做得到無論是主裡面的人,或者還沒有相信主基督耶穌的人,都同樣可以彰顯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對他們的愛心與關懷 )(馬太福音第五章第48節)。基督徒必需經常培育這些美德,在靈性上有不斷的增長,行事為人才能得到聖潔完全,得以認識主耶穌基督。信徒可以脫離罪的轄制,就是能自制而不放任,更在德行上不停的操練,作光明的兒女(以西結書第一章第9-12節)。一個認識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對於他“舊日所犯的罪、信主前所犯的罪”,靠着基督的恩典,現已得赦及脫離罪的行列。

現今有些人用虛假的道理教訓人,說人可以不遵守 神的道德律仍能認識 神,他們說:只要相信主耶穌基督,你們可以繼續犯罪,都能得救。主耶蘇基督在祂的聖言中鄭重指出:人若不培養美德,過聖潔的生活,就只是一個“瞎子或近視眼”看不見也認識不到 神(彼得後書第一章第9節),根本與救贖的恩典無分。“眼瞎”含有“閉着眼不看”的意思。一個能認識主耶穌並 神的人,他一定不能脫離 神的旨意而獨立。真正對 基督的“認識”要有順服 神的行事為人來配合,不能單憑推理,光談抽象的理論。能認識到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天父 神賜予智慧與悟性:即能了解 神對信徒在生活上的實踐是密不可分的。信徒凡事實際上可以隨時祈求聖靈的幫助,得到正確方向和規範。

“屬靈”並不仅仅是一個好聽的字眼,而是生活上實踐的需要。“屬靈”的基督徒都得到天父 神賜于屬天而來的美好品質,有了屬靈好品質的人在道德與靈性上可以達到三個標準:
(一)行事為人夠得上被稱為基督徒;
(二)在與 神的關係上,做任何事都尋求衪,可以符合祂的心意;
(三)結出好行為(善事)的果子來,並且與曰漸進增深對 神的認識,越來越能感染影響他人。

信徒有合乎 神心意的生活,教會才能在社會中見證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的榮耀。

作為一個去教會的人,我們應該常常警醒與反問:我們行事為人,在生活上是不是符合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的旨意?抑話如下的經文(約翰福音第三章第19至20節)。作為一個信徒,我們是不是愛世界多於愛主耶穌基督呢?我們是否很努力去融入、跟從這個世界,所作所為受到世界的歡迎?聖經說:我們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但若我們"真信"主耶穌基督,這個世界必恨我們(約翰福音第十六章第18-19節)。

弟兄姐妹們,我們常常應以《雅各書》第二章第14-20節,作為自己的一個提醒與警告。不要誤解,並不是聖經主張人靠行為稱義,但“行為”是基督信徒“信心”的外在表現,而“信心”是人內心的倚靠,是人對 神的基本態度。有其內必形諸於外,行為與信心有若一枚銅幣的兩面,絕對不能缺一。而信心要能發生仁愛才是有效的信心(加拉太書第五章第6節)。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詩篇第51篇

我留心聽,聽見他們說不正直的話。
無人悔改惡行,說:
我做的是甚麼呢?
他們各人轉奔己路,
如馬直闖戰場。
空中的鸛鳥知道來去的定期;
斑鳩燕子與白鶴也守候當來的時令;
我的百姓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法則。
你們怎麼說:我們有智慧,
耶和華的律法在我們這裏?
看哪,文士的假筆舞弄虛假。

耶利米書第八章第六至八節)(参阅《耶利米書》第八章第九章

先知用詩歌的形式,警告當時在罪中怙惡不悛的百姓,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 神必定會對他们施行的審判。先知更著重當時的假先知散佈盲目而樂觀的論調,為要叫人不相信以色列人的罪惡已經滿盈,被擄的時刻即將來臨。

先知用“輕輕忽忽(11節)”来形容輕浮而不實在的態度。一方面,先知耶利米帶著一颗哀傷痛苦的心,勸告以色列子民要離開罪惡;另一個方面對於同胞不肯悔改,反而變本加厲行惡,既傷心又憤怒,他巴不得遠遠離開他們(第九章第2節 )。天父 神當時也發下一個嚴謹的警告,說以色列人縱然受過割禮,但心卻未受(第九章第25節 ),指出以色列人只有外面宗教儀表並無敬虔實質。

這現象相信也與今日的基督教會非常相像。

主耶穌基督受到父 神的差遣在這個世界上為救恩作事奉。基督宣明福音的開頭第一個就是“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第一章第15節)。這位從 神而來的 神子,在世上也是一個人子的身份,在世界上高聲呼喊:人人都應當悔改,以接受福音。悔改是從罪惡的道路回轉,歸向創造天地宇宙萬物的真 神。在《馬太福音》第四章第17節裡面,我們更可以看到主耶穌基督呼籲罪人悔改是何等的迫切,祂用“天國近了”来形容這個迫切性。這也是 神對普世的人的命令。

今天的基督教會充滿很多信徒,這個是 神對人施恩的地方,更是考驗人聽了基督的福音後肯不肯悔改接納祂的地方。天國快來的信息先由施洗約翰開始,再由主耶蘇基督和十二個門徒在新約裡面宣告了。而當時的猶太人只是希望主耶穌基督施行神跡,但並不相信基督是救世主的身份,主耶穌基督拒絕行神跡,因為當時法利賽人並不相信祂是基督,更沒有絲毫悔改接受祂的誠意。但基督的恩慈並沒有拒絕他們,而更應許他們,可以得到一個最重要的神跡,就是祂要從死裡復活,並且施行審判(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38至42節)。基督更加勸告眾人,不要靠自我、自己的力量去改造自己,就等於人身上的鬼給趕走了,裡面卻是空蕩一片(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43-45節);正像猶太社會,表面上有宗教的敬虔,裡面的是空洞与貧乏。

基督勸告人“應當悔改,信福音”。新約聖經中很多經文都是勸人認罪悔改。天父 神藉著大自然向人顯露祂自己,但人若不要去認識祂,反而樂於去膜拜偶像, 神的公義的審判就要臨到每一個人。基督到今天還沒有第二次來到這個世界上作審批是顯明 神對人的寬容;但天父 神已經藉着主耶穌基督充分顯露了祂自己,人應該悔改,承認過去拜偶像的蒙昧無知,歸回向 神(使徒行傳第十七章第30節)。“悔改”是人對罪、對 神、更加對自己的看法的徹底改變,在思想上更新。悔改不能獨立於信心之外,使人得救的信心包括了悔改在內(馬可福音第一章第15節)。“悔改”的意思是完全改換一個心意。

Sent from my 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