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天上的父,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
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救我們脫離凶惡 。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
直到永遠。阿們 !

續主耶穌基督的稱號

表徵永恆權能的名稱

彌賽亞(受膏者)
約翰福音第一章第41節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

約翰福音第四章第25至26節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

在舊約中,只有三種職分需要受膏:先知、祭司、君王(出埃及記第二十九章第29至30節第四十章第12至15節撒母耳記上第九章第15至16節撒母耳記下第五章第3節)。這一些被全能的 神膏的人都是被賜予權柄作領導的職位的。但因人本身都是軟弱、衰殘、無能的,所以就算作為君王,很多時候面對敵人都是無可奈何的。

撒母耳記下第三章第39節我雖然受膏為王,今日還是軟弱;這洗魯雅的兩個兒子比我剛強。願耶和華照著惡人所行的惡報應他。

當時大衛痛心已極,嘆息縱然身為一國之君,萬人之上,却不能救押尼珥脫離約押兄弟之手。面對此情此景,他顯得何其軟弱與無能,在這樣無奈、惡劣、苦楚的環境中,他沒有自暴自棄,沒有心灰意冷,即時轉移去仰望天父 神,他相信公義的  神必報應約押的惡行。大衛深深明白雖然他是為 神所膏賜予權柄作以色列的王,但是他畢竟是一個人,有軟弱,有衰殘,有力不能及的時間。每當大衛面對能力不能處理的事情,他會仰望,向天上的 神求告,他了解天父 神是全能的,憐憫的,聆聽的;  神是他的盾牌,他的“避難所”,可以敵檔一切攻擊他的(詩篇第八十四篇第9節第二十八篇第8節第二十篇第6節第十八篇第50節)。大衛感謝 神膏立他為王,與他立約。

神應允施救恩給大衛以及他的後裔,直到永遠。而這位施恩典救贖者就是從大衛的後裔而出的主耶穌基督,天父 神對大衞(世人)的應允要在祂身上應驗。祂是大衛的子孫,要作萬君的王(所有王上之皇)。“受膏者”的希伯來文譯出來就是“彌賽亞”,“彌賽亞”譯出來就是“基督”,“主耶穌基督”意即為“耶和華是拯救”。而在古時 神所膏的大祭司“負有”指導全民精神生活的責任。大祭司若犯罪,即會反映在全民身上,立時損害到百姓與  神的關係,也污染聖所,所以會“使百姓陷在罪裏”(利未記第四章第3節)。

古時的贖罪祭记载在《利未記》第十六章第29至34節裏面:每逢七月初十日,你們要刻苦己心,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甚麼工都不可做;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 因在這日要為你們贖罪,使你們潔淨。你們要在耶和華面前得以潔淨,脫盡一切的罪愆。 這日你們要守為聖安息日,要刻苦己心;這為永遠的定例。 那受膏、接續他父親承接聖職的祭司要穿上細麻布的聖衣,行贖罪之禮。他要在至聖所和會幕與壇行贖罪之禮,並要為眾祭司和會眾的百姓贖罪。這要作你們永遠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為他們贖罪。

以色列民要知罪、認罪、懺悔、蒙灰、禱告,有時還要禁食,在舊約中可以見到以色列人為了避兇趨吉,有時禁食(撒母耳記上第七章第6節列王紀上第二十一章第9及12節等 ),即大都是在自知有罪,為求躲避 神怒或求 神憐憫時為之。主耶穌基督自己有時也禁食,但未硬性要求門徒遵守,也曾警告門徒,不可效法利賽人,利用禁食來偽裝敬虔;而是應先發生真正清潔、認罪悔改、虔誠的心,禁食才有意義 。

以色列人的贖罪日要守為“聖安息日”,這日可以稱為“安息日中的安息日”。全年只有這一天,被膏的大祭司可以進入至聖所(出埃及記第三十章第10節希伯來書第九章第7至8節), 而且也只有這一天 神要求百姓“刻苦己心”。以色列民每年有這一天,可以安靜下來,思想做 神選民(基督信徒)的責任,應如何努力成為聖潔蒙福的民族。從這一天的儀式的隆重,全然可以看出天父 神如何“恨惡罪”,天父 神是“全備的愛”,但祂對罪更加是“恨之刺骨"、“不拔不安”,祂悲哀,因為罪切斷、隔絕了人跟祂親密的關係,也因罪孽引領人步入死亡。

若百姓認了罪,就此有個新的開始,一切有如今日生,“重生”(信徒認罪、懺悔、“重生”)。不過在《利未記》這裏所載的贖罪方法都是暫時的、預表性的、蓋着性的,不能讓罪人得到完全、永遠的赦宥。各種祭祀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舉行(34節),為民獻祭贖罪的祭司自己也須贖罪。而公牛、公羊的血也不能去除罪孽(希伯來書第十章第4節)。直要到 神度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人才可以藉着這“  神的羔羊”(約翰福音第一章第29節)來擔去己罪,與 神重新和好(哥林多後書第五章第19節)。

主耶穌基督為世人在十字架上流出的血,也就是生命(利未記第十七章第11節),人因祂的犧牲才能得到救贖(彼得前書第一章第18至19節)、赦宥(以弗所書第一章第7節)、稱義(羅馬書第五章第9節),才可獲享心靈的平安(歌羅西書第一章第20節),得以成聖(希伯來書第十三章第12節)。以色列人今天仍舊盼望、等待從大衛的後裔中賜他們一位受膏王(彌賽亞)來拯救他們。這位受膏者終於、已經來到,祂就是救主耶穌基督。人類與 神的關係因主耶穌基督的來到而展現了全新的一頁,及後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也發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和好”新關係。

大䘙之約其實是 神應許夏娃的後裔終必戰勝罪惡的延續(創世記第三章第15節)。 神對閃和他的後裔的應許(創世記第九章第26至27節),對亞伯拉罕和他後裔的應許(創世記第十二章第2至3節第十五章第5節),現在都落實在大衛的王位上。這位出自大衛一脈的萬王之王主耶穌基督,已來到完成救贖子民的工作,把撒但踐踏在祂的腳下(羅馬書第十六章第20節)。

我們今天作為主耶穌基督的信徒,也被膏為祭司(彼得前書第二章第9節),是 神膏我們這個職分。 所以信徒必須以公義為依歸,不可給罪轄制。主耶穌基督是天父 神的受膏者,祂是萬王之王,祂是 神聖不可侵犯的(不可違背祂的話語)。人若敵擋、不信這位的“受膏者”,等於背叛那膏立祂的耶和華 神,必自招滅亡。希望教會裏面“受膏”的長牧及信徒們,在家裏面受膏作父母長輩們的,執起天父 神並主耶穌基督賜我們這樣的恩典,祂賦予我們這個權柄與責任,應時時刻刻都用“主耶穌基督的話語”去教導、勉勵、扶持 、驚醒、責備身邊的親人以及教會中的兄弟姊妹與信徒們,提醒大家不要“陷在罪中”;當然我們作教導責任的,更加不應該帶領他們“陷在罪中 ”,人人都須真正謙卑、信服在這位至聖、至善、至愛、至高無上的“受膏者-主耶穌基督”的面前,讓祂的話語帶領我們的生命直進永恆。

願主耶穌基督並天父 神加添我們無限的信心 。奉我主耶穌基督惟一拯救的名字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