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主耶穌基督的職事
拉波尼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十六節
拉比
約翰福音第六章第二十五節
夫子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一節
馬可福音第十章第十七至三十一節
拉波尼是希伯來的語言,譯出來就是夫子的意思;拉比是猶太人對他們的宗教教師常用的稱呼。夫子也是教師的稱謂。
馬可福音第十章中的年輕財子犯了三個大錯誤,主耶穌基督一一為他糾正:
1,他全然誤解了主耶穌基督的身份,以為基督只是一位“良善”的教師。耶穌要他在兩個對立的答案中選擇其一:基督是 神;要不便不是良善的(馬可福音第十章第十八節)。這話可意譯為:若你只相信我是一個普通的老師,那麼你為甚麼要稱呼我為“良善”的呢?
2,他誤以為行善可以換取永生.主耶穌基督提出律法的崇高標準,叫他知道自以為做好人絕對不配得着永生。
3,他誤以為已經完全遵守律法。主耶穌提出一個作“完全人”的試金石,讓他看清楚自己的失敗(馬可福音第十章第二十至二十二節)。
一個人不能靠錢財或自己的才能進入 神的國。對物質、物慾的眷戀,即令是窮人,也可以阻擋人接受基督的救贖。凡事看重物質的人要進入 神的國,比駱駝(巴勒斯坦最大的動物)穿過針的眼(最小的孔)還難,也就是絕對不可能。這裏清清楚楚、實實在在,主耶穌基督給我們述說要進入 神的國不可靠人的努力,包括財富、知識、學問、自制、守律法,惟一要靠的是 神的權柄並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
當時門徒都奇怪何以主耶穌基督說這種話,因為猶太人(信徒)雖然知道財富可以招禍,但也認為財富是 神賜福義人的表記(申命記第二十八章第一至十二節)。門徒這種奇怪正反映出許多人的錯誤心態,以為進入 神國的權利可以用錢財購買、可以拿好行為換來。主耶穌基督用當時的一句俗話(第三十一節)指出, 神對事物緩急輕重的次序與人的想法不同。使徒彼得把人能做的(“我們”已經撇下所有)放在第一位,把 神能給的放在第二位。主耶穌基督把這次序倒轉過來,指出作門徒心態應“為福音和我撇下所有的”,這樣才能從 神得到的勝過地上(自我為中心)所有的百倍,這才是首要,才是第一位。就是一個人能做什麼事,因為是主耶穌基督愛的感動及恩典的賜予;並不是因自己能力,所以不要自誇(約翰福音第十九章第九至十一節:地上的執政者的權力乃 神所賜--參考《羅馬書》第十三章第一至五節。彼拉多見主耶穌基督不回答,於是想運用、彰顯他的權力,他懵然不知站在他面前的正是地上一切權力的源頭,宇宙的統管者。主耶穌基督的回答(第十一節)是反過來“審問”自以為有權審問主耶穌基督的彼拉多 )。
世人能去到 神面前接受主耶穌基督的救贖全是父 神的權柄與基督的恩典 。所以人的成就、財富、地位、自我克制做好行為,並不是做門徒的必要條件;而是 神的呼召和恩賜才是最重要(第一位置)。所以兄弟姊妹們:我們若口裏稱主耶穌基督為主、夫子,祂是從 神而來賜予我們真理的惟一救贖主(約翰福音第十三章第十三節),我們就應該靠着信心才可以認罪懺悔、重生,得到主耶穌基督的生命以及進入天國的權利,阿們。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