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三十四至四十節: 法利賽人聽見耶穌堵住了撒都該人的口,他們就聚集。內中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同樣,在馬可福音第十二章第二十八至三十四節的經文裏面,猶太文士問主耶穌基督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 。主耶穌同樣這樣教導當時的人,猶太文士也懂得回答主耶穌基督,他承認這個"愛人如己"是律法中最大的最要緊的。主耶穌基督對文士的回答,回應說:"你離 神的國不遠了。"

在路加福音第十章第二十五至三十七節: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拋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罷。"

三十節至三十七節中的比喻,指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雖然口口聲聲說遵守律法,但對大家公認的律法的總綱(即二十七節中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卻完全沒有能力做到(有多少假冒為善的宗教人啊,特別是教會的領導者),反而是被猶太人看不起的撒瑪利亞人倒在真正實踐這律法。而遵循、實踐、行出律法的基本是愛 神和愛鄰舍,要有憐憫,律法精神才能實現。若只為保障一己安全,一己利益,或者只顧拘泥條文,罔顧愛 神愛人的責任,則是對律法精神的破壞。愛鄰舍就是幫助一切有需要的人。

撒瑪利亞人在猶太人的心目中是外邦人,亦是他們抗拒看不起的人,根本不屬於"鄰舍"範圍;但以"鄰舍"相助的精神來照顧受傷的猶太人的,却是猶太人所恨惡的撒瑪利亞人。本應有責任救死扶傷的祭司(已僵硬了的猶太的宗教的象徵)反而不顧而去。以現今的基督信仰,在教會裏面有多少的領袖是屬於祭司或者利未人呢?又有幾個是這樣的撒瑪利亞人呢?

舊約聖經利未記第十九章第九至十八節是 神對愛人如己的標準及教導: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你們不可偷盜,不可欺騙,也不可彼此說謊。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褻瀆你神的名。我是耶和華。不可欺壓你的鄰舍,也不可搶奪他的物。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裏過夜,留到早晨。不可咒罵聾子,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只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你們施行審判,不可行不義;不可偏護窮人,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也不可與鄰舍為敵,置之於死。我是耶和華。不可心裏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特別在十八節: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這節裏面的"愛人如己"是舊約中最突出且高超的一條律法,主耶穌基督以此作為人倫關係的總綱。

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十九節: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第二十二章三十九節: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馬可福音第十二章三十一節: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

路加福音十章第二十七節: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

而愛的對象自然不僅限於本家、本族的人,也包括寄居當地的外族人。

利未記第十九章第三十四節: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 。

因此"愛人如己"所要求於人的是一種積極為人的態度;不可恨人,尤其不可恨自己的弟兄、自己的親人。恨的感情只可以用來對付罪惡。

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九節: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阿摩司書第五章第十五節:要惡惡好善, 在城門口秉公行義; 或者耶和華-萬軍之神向約瑟的餘民施恩。

將伸冤的權柄交在神手中,祂會報應,不可以自行去以牙還牙、以恨報恨、以咀吵咀、以暴亦暴,不可以血債血償,自己尋求報復,流人的血,這不但不只公義永難伸張,且給惡者以可乘之機。聖經的教導是,應用愛心與忍耐對待得罪你的弟兄。

哥林多前書第四章第十一至十三節:直到如今,我們還是又飢又渴,又赤身露體,又挨打,又沒有一定的住處, 並且勞苦,親手做工。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 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

主耶穌基督已為此人倫守則親自樹立了好榜樣。主耶穌基督的教導我們可以在以下的聖經章節中找到: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第十三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哥林多後書第六章第六節:廉潔、知識、恆忍、恩慈、聖靈的感化,無僞的愛心。

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九節:愛人不可虛假。

愛不可只停留在口舌上,應在行為上有真愛的表現,否則最容易墮入虛偽假冒、假言假語裏。

彼得前書第一章第二十二節: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着 神活潑常存的道。因為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
     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
     草必枯乾,花必凋謝;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

從此可知彼此相愛的能力與原則,側重點在主耶穌基督的信徒們對人的態度。只有從重生了、給聖靈潔淨了的心裏發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愛心;若不是從真理的道作種子生長出來的屬天(屬主耶穌基督)的新生命,切實相愛是不可能的。世人因生下來已帶着原罪性;他們心裡存著軟弱,容易衰敗,無能持久,但 神的真道( 神的旨意)則永遠常存,這道現在在主耶穌基督的生命裏,祂把福音的真道傳給罪人聽,要他們相信悔改,接受新生命,才可以活出真愛,才可以愛人如己。

願主耶穌基督的話語,通過聖靈,賜給每一個在世上尋尋覓覓找尋真愛的人,都可以靠着信心,從主耶穌基督賜予的復活重生的生命而得着。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