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請大家查閱聖經傳道書第一章第一至第十八節: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人一切的勞碌, 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地卻永遠長存。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 急歸所出之地。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 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 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萬事令人厭煩, 人不能說盡。 眼看,看不飽; 耳聽,聽不足。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 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 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 我心裏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虛空"在英文裏作vanity。在傳道書中,虛空一詞出現超過三十次;在第一章裏面虛空已經出現六次,捕風出現兩次。虛空另一個解譯是"一口氣"的意思。
詩篇第一百四十四篇第四節:人好像一口氣;他的年日如同影兒快快過去。
"一口氣"等同於英文中的vanity 。
捕風?誰有能力捕捉到風?可知傳道書的作者對世事發生的分析,言下之意是說人生極其短暫飄忽。作者自稱在耶路撒冷作王,是以色列的王。作為一個皇帝,他所擁有的財富、權柄、生活、思想與能力,與一般平民百姓每天、無時無刻、努力追求的,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神賜予這位傳道者智慧;不用一個位高㩲重君王的眼光去衡量這個世界,而是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心態去演繹這個世界。他能操控別人的生死在手上,但他對自我的生死卻顯得非常之無奈。
傳道書第三章第十八節: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
本書突出人生的無奈、無望、無知、無能、無定、無益與無意義。然而全能的造物主 神,賜給這位王在位高權重、享盡世上一切榮華富貴的美好的時間裏思想一下人生的真正意義 :表示若是生活中沒有了造人與萬物的 神同在,不能遵循祂在人類身上的永遠計劃與旨意,人生有若捕風捉影,全屬虛空,一切都只是過眼雲煙。
作者在第二至十一節中指出,用屬世的眼光來看,人生是:
極度虛空的(第二節)、
勞碌且無益處(第三節)、
根本跳不出包藏萬般煩惱的地上世界(第四節)、大自然(第五至七節)與歷史(第八至十一節)的局限。
他指出,這些都是不能更改、鐵一般的事實,但這並不代表全部真相。若只從人的角度來看人生,"在日光之下"連他自己(在世上作王)的一生也是"虛度之日"。
傳道書第七章第十五節: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但仁慈、憐悲,救贖的 神賜予他的信心眼睛開展,身處虛空短暫中能見到的(永遠)遠比這為廣闊。
"凡事"指人離開 神的旨意在地上所作的一切。"虛空的虛空"為希伯來文形容詞的強調用法,等於說"極度虛空"、"完全的短暫"、"一口氣"。
勞碌指體力的勞動,也是心力的操勞;亦是人要達到理想目標而付出的代價(身心疲憊)。
詩篇第一百二十七篇第一節: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驚醒。
此意當包括兩者:
"在日光之下"一語在聖經中只見於本書,但出現近三十次,指的是人類的世界有其極大的限制、限度,一切事物都很短暫。若在此極限中的一切努力,方向錯誤,偏離了 神造人的目標,和 神對人的安排、計劃,結果無非失望、苦惱、困擾,毫無益處!人就猶如酒肉行屍。
主耶穌基督對此有很精闢的說明。馬可福音第八章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節: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人生本已短暫,若與在所生活中的大自然比較,更顯得來去匆匆;十年人事幾翻新,門庭依舊,人面全非!
詩篇第九十篇第四至六節: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又如夜間的一更。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
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
晚上割下枯乾。
在永恆 神的眼中,世人千年短暫如昨天;就像人睡覺時夜間"一更"那樣轉瞬即逝。"一更"希伯來人將夜間分為"三更"(我們中國古時也是!):自日落到十時,自十時至清晨二時,自二時至日出。此處言明人生與 神計劃賜給人的"永遠"相比顯得極其"短暫"。人生在 神手中短若新長出來的青草,清晨冒出土壤,酷日一曬,晚間便已枯萎。"割下枯乾"亦作"凋萎枯乾"。人的一生短暫如斯,又充滿愁苦、煩惱,因為人在罪孽中犯罪,常在神的震怒下生活。
然而人生的無益問題又永無休止,看不清、看不到何年何月何日何時能得到解決(多少煩惱、困擾人的問題是從小至老都沒得到解決、釋放)。表面上看來,世人在世上的活動多姿多彩,但究其實際,並沒有新發展。人類的辛勤勞苦和大自然的運轉一樣毫無所獲。作者以太陽的出落、風的旋歸、江河的流轉為例,周而復始,令人困乏厭煩(聊無新意)。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在世人的眼中和耳中所能接觸的世事並不能給予人滿足、豐盛的感覺。耳目之慾永難滿足人心靈空虛的需要。要是沒有了 神,一切只從"日光之下"的世人觀點來看,世事只是不斷的循環。環境("已有的事")和人的勞碌("已行的事")看似在變,其實依舊。
許多好像是新的事,只是舊事翻新,人太容易忘記,把它們當成新(時裝,髪型等等)。因此,在"日光之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毫無用處,不能幫助人認識人生的真正意義。就如人靠自我的智慧去尋求查究天下的事,越多人的智慧越增憂傷與勞碌苦難。智慧雖可貴,但解決不了問題(第一至十一節)。
作者以王者的身份說話,他自述生平經歷和感受 :他有力量"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十三節)。天下指世上。他誠誠懇懇尋求答案("專心"),因而得出三個結論:
1, 神給人作的是極重的勞苦(第十三節)。人所遭遇的問題是 神分派給人的,世人不能躲避或卸脫。
2,世人盼望可從自己勞碌得來的享受得到滿足(第八節),世界可以不斷更新、進步(第九至十一節),但真正得到的是失望,有若捕風,什麼也得不到(第十四節)。
3,世人所以如此失望,是因為他思考的能力有限("缺少"),找尋不出世事的規則和系統("彎曲的不能變直"),雖有哲人的智慧,也只能陷於沮喪和迷惘中。
作者說即令有像所羅門般的智慧,依舊無濟於事。他試過用"智慧",也試過用"狂妄"和"愚昩"。(例如第二章所說的追求享樂)結果是,人自以為自我的智慧的尋求,若只是在"日光之下"便徒增困擾。人懂得越多便越痛苦。這是不是我們每一個的心聲?
願我們在天上的父 神,賜給從天而來,屬天的智慧。通過主耶穌基督,讓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 神為我們預備、計劃的人類生命真正的意義!
箴言第三章第七至八節: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
詩篇第一百一十一篇第十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
阿門!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