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篇第二十三篇)

阿門。

自從創世以來,先祖犯罪變成罪人;全人類開始墮落在罪的陷阱之中。由亞當、夏娃到挪亞,到亞伯拉罕、羅得,再到以色列民及大衛王。我們看見人類犯罪滔天、任意妄為、明知故犯 、甚至乎因一時的私慾而害己害人;禍害三四代。人類享受無休止犯罪短暫的樂趣,過後付出的代價是長久面對苦難、悲哀、憂慮和無奈。

人類不能自救,而且因為人人都有原罪,所以又不可能不犯罪。縱然我們試想做好,但怎樣做都不能完美,都是死路一條。創造宇宙萬物、人類的 神從創世以來知道人在罪中墮落,就不停呼召人類要聽祂的話,從罪中回轉,回到祂計劃裏面。祂為人類預備救贖的恩典願意人類能回到 神家,成為神的兒女。

我們在舊約聖經裏面看見人的罪惡, 神恨罪,因祂是聖潔無疵的。所以祂對罪的刑罰是非常嚴重的。但祂顧念世人;當人犯罪以後,知罪向祂祈求饒恕,祂恩典的手就立刻施行。祂喜悅人聆聽祂的話語,接受祂的救贖。 神最喜悅的就是人祈求祂賜予信心可以接受祂的話語得福氣。

在路得記裏,我們可以看見 神的恩典,祂如何悅納、施恩予一個外邦婦人:在天父手中,飢荒、貧苦、絕望、都能用來完成祂更高的旨意;人進到祂的國度,不靠地位、名望或血統,而是靠對 神的話語的信心。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猶大國中遭遇飢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着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瑪倫,一個名叫基連,都是猶大伯利恆的以法他人。他們到了摩押就住在那裏。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他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我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裏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路得記第一章第一至六節)

這是以色列人在宗教、道德和政治上都一片混亂的時代,各人隨己意而行。猶大的伯利恆位於猶大中部山區,當時為一村莊;大衞在此出生。這裡也是主耶穌基督的降生地。當時這一家人因為伯利恆面對饑荒,這個名字叫以利米勒的男人(意思是"我神為王"),跟他的妻子拿俄米(意為"甜"),兩個兒子瑪倫(意思是"弱者")、基連(意思是"憔悴")。他們離開了伯利恆去到摩押地。

摩押地為一小王國,在約但河東岸與沙漠之間。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和以色列人有統淵源。以色列人雖無明文禁止其人民和摩押人婚娶,但因摩押人信奉基抹(他們的偶像神),道德宗教腐敗,故不許摩押人加入以色列人社會,後來且成為世仇。這一家本屬敬拜真 神的人,因為擔心肚腹的需要,離開敬拜真 神的家鄉,到世界裏面去尋找出路,到像所多瑪一樣的地方去。以利米勒的兩個兒子更加娶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叫俄珥巴(意思是"頸"或硬着"頸項");一為路得(意思是"友善")。

十年裏面這家人的男丁全數死亡,只剩下三個孤苦的女人。這個作婆婆的拿俄米在這十年裏面飽歷風霜,原本從伯利恆出去的時候,滿以為轉換一個環境會活得更好,殊不知今天只剩下空空如也。以利米勒作為家裏面的頭,沒有靠信心留在父 神耶和華的應允地,出去闖世界,去一個道德宗教全面腐敗、四圍罪惡滔天的國度裏。他的兒子們娶了當時與他們信仰不同的女子。

拿俄米是個有信心的女子,她決定回到家鄉,因為她知道 神眷顧祂的百姓;同時相信 神永恆不改變的慈愛也會"恩待"她的媳婦。拿俄米顧念兩個媳婦年紀尚輕,仍可再嫁,但她自己則孤苦伶仃,完全無望。她的苦比媳婦更甚;也非年輕如她們所能承擔。她自己不幸,卻連累兩個媳婦,心中實在難過。所以後來勸兩個媳婦不要跟從她回到她的家鄉去,願他們留在父家,將來可以另嫁。俄珥巴幾經勸喻才肯離開,路得堅決選擇跟從婆婆回到夫家去。

從兩人都願意跟隨拿俄米一同回去,可以看見當日希伯來人的理想賢婦:終生從夫,生死不離。這個也是他們敬拜真 神所得的應許與祝福。路得作此決定,表明她不只願意和自己民族的信仰割斷關係,且決心成為以色列民一份子,事奉敬拜耶和華真 神。這是一生的決定,艱難却十分重要。路得此時父母尚在(路得記第二章第十一節:波亞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向你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有可以投靠的至親,而拿俄米則是貧而無依。更何況前途難卜,一個異族女子,定必受歧視。但她卻能指着耶和華起誓,說,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

路得記第一章第十六至十七節: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那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 。你在那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耶和華重重的降罰與我。"

這種忠信與愛心既完全也堅定,是路得真性情的流露,因她在夫家的引領下已經認識了真 神。她的性格從一個拜偶像的轉過來得着了主耶穌基督的品性。因為路得說:"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這一句話成為她蒙福之源。拿俄米的兩個媳婦都在一個屬 神的家裏得着 神的話語祝福,但最終俄珥巴選擇離開回到她的偶像世界裏面。

拿俄米說:"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所拜的神那裏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罷!"(像今天的基督徒嗎?)(路得記第一章第十五節)她所拜的神指摩押人的神基抹。

從這句話可見,拿俄米一家雖在異教國家中,不但自己,連媳婦也一齊敬拜耶和華 神。這說明,耶和華 神的恩典從沒離開,縱然我們因眼前環境,一時軟弱離開 神。

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麽?"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路得記第一章第十九至二十一節)

相信拿俄米一家離開伯利恆以前,他們樣子豐足,精神飽滿;但是現在回到伯利恆的時候,樣子憔悴疲乏。所以當地的人差不多都不認得她,她跟大家分享離開 神的應允地的時候,她飽經風霜,從原本在 神家"甜"的滋味變成"苦"的經歷。所以她跟大家的比對時,跟大家分享:她犯罪離開了 神的應允地,但吃了苦頭以後,她認罪,悔悟,再重新思想耶和華 神的仁慈、憐憫、眷顧,因此重回 神救恩的懷抱裏面。拿俄米("甜")要大家叫她做瑪拉("苦"),這兩個名字代表她前後兩種經歷。她沒料到她雖然空空的回來,神可藉一個空無所有,但有信心的女子,在祂眷顧的大地上,重獲豐滿的生活,"比有七個兒子還好"(路得記第四章第十五節)。

一個浪子回頭,得着 神恩的開始。

待續